2025年青岛中考改革中,道德与法治科目首次采用省级统一命题,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作为近年来青岛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调整,它不仅涉及命题权的转移,更关系到教育公平、教学导向以及学生备考策略的转变。
一、改革背景与目标:为何选择省级统一命题?
推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
过去,青岛中考由市级自主命题,虽然灵活性强,但也存在试题难度、内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。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类思政课程,各地教学资源和命题水平差异可能影响学生竞争的公平性。省级统一命题通过标准化考核,缩小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,为全省学生提供更公平的评估环境。
落实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要求
2022年新版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》强调核心素养导向,要求教学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。省级命题能更严格依据新课标设计试题,减少偏题、怪题,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观、实践能力和思维方法,推动“教-学-评”一体化。
对接未来教育改革趋势
山东省计划在2026年实现中考主要科目省级命题全覆盖。青岛此次调整是“循序渐进”改革的一部分,既为后续科目铺路,也避免政策突变对学生造成过大冲击。
二、具体变化:改了什么?如何调整?
1. 命题权与考试安排
命题主体:道德与法治由市级转为省级统一命制,其他科目仍由青岛自主命题。
考试时间:原定6月14日下午的考试调整为6月13日下午4:30至6:00,物理科目时间同步调整。这一安排旨在优化考生状态,避免连续考试带来的疲劳。
2. 分值调整与成绩折算
卷面满分:省级命题卷面分从80分提至100分,但最终计入中考成绩时按80%折算,保持总分80分不变。此举既统一命题标准,又避免因分值变动打乱现有录取规则。
等级划分:道德与法治仍属“第一组合”(含历史、物理等科目),以等级制呈现,录取时需达到相应等级门槛。
3. 试题内容与形式优化
减少机械记忆:减少死记硬背类题目,增加综合性、开放性试题比例,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考查法律意识或道德判断。
强化实践导向:试题情境更贴近生活,如模拟社区治理、网络安全等场景,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4. 其他科目联动调整
信息科技改革:2026年起编程语言统一为Python,技能考试取消Word,改为WPS表格或演示文稿二选一,并增加人工智能、信息安全内容。
三、影响与意义:机遇与挑战并存
1. 积极影响
提升考试公平性:全省统一命题可避免地区间试题难度差异,减少“因题而异”的不公平现象,尤其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学生更有利。
引导教学改革:倒逼教师从“应试刷题”转向素养培养,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、跨学科整合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法律思维和社会责任感。
减轻备考焦虑:命题标准透明化后,学生可更精准把握重点,减少盲目刷题。部分家长反馈:“知道全省考同一张卷子,心态反而更稳了”。
2. 潜在挑战
命题质量把控:省级命题需兼顾各地教学差异,若试题过于“标准化”,可能削弱青岛本地化特色,或出现与教材衔接不畅的问题。
教师适应压力:部分教师需重新研究省级命题规律,调整教学策略。尤其对长期依赖市级题库的学校,短期内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。
学生适应周期:虽然分值折算缓冲了影响,但题型变化仍可能让部分学生感到陌生。例如开放性试题需更强的逻辑表达和批判性思维,这对习惯背诵的学生构成挑战。
四、应对建议:多方协同破局
教学层面:学校需组织教师研读省级命题方向,开展跨校教研,共享优质资源。例如,青岛已成立中考试题研究小组,对接省教科院获取指导。
学生备考:加强情境化训练,如通过模拟法庭、社会热点讨论提升分析能力。家长可借助AI工具辅助知识梳理,但需避免过度依赖。
政策配套:教育部门应定期发布样题和解读,减少信息不对称。同时,关注农村地区学校的适应性,提供专项培训支持。
五、总结:迈向更公平、更素养导向的教育
2025年青岛中考道德与法治科目的省级统一命题,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,更是教育价值观的升级。它通过标准化推动公平,通过素养立意引导教学,回应了“培养什么人”的时代命题。当然,改革落地需时间磨合,只有学校、家庭、政策制定者多方协同,才能将“纸面政策”转化为“实际红利”。未来,随着更多科目纳入省级命题,青岛乃至山东的教育生态或将迎来更深远的变革——而这,正是我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持续追求的生动注脚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学予明天
